普車都 > 名人故事 >

哲學家名人故事:費希特_3000字

費希特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拉梅諾。父親是織帶子的手工業(yè)者,家境貧寒,9歲時得到鄰人的資助開始上學。1774年進波爾塔貴族學校,課外讀過該校禁讀的G.E.萊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學,1781年入萊比錫大學神學系,接觸過B.斯賓諾莎的哲學。1788年因經濟困難,棄學赴瑞士的蘇黎世當家庭教師,結識了當?shù)乜耧j運動的代表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萊比錫,計劃創(chuàng)辦雜志未成,再任家庭教師,并開始研究I.康德哲學。1790年,他結識了德國著名詩人克洛普施托克的侄女約哈那(JohannaRahn)并被她深深吸引,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同年,他開始研讀康德的著作,這對他后來的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為了讓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學寫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lián)系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啟》(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档伦x后大加贊賞,不僅贊助出版了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fā)表了,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于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后康德澄清了事實并公開贊揚了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3年再去蘇黎世,被任命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并結識了平民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等進步思想家。
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并完善他的哲學體系。此后他陸續(xù)發(fā)表了《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然法學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系》等。1798年,在他擔任《哲學雜志》責任編輯的時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懷疑論的來稿,雖然費希特不贊同作者觀點,但由于他堅持出版自由,還是將此文發(fā)表。這篇文章后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攻擊費希特是個無神論者。費希特在耶拿大學的課程一開始非常受學生的歡迎,但是后來,學生批評他過于清教主義,教師認為他不夠虔誠,最終,被迫于1799年離開耶拿遷居柏林。 1806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費希特擔負起宣揚愛國主義的任務。1807年,他回到法軍占領的柏林,發(fā)表了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時倡議建立柏林大學。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費希特擔任第一任校長。1813年柏林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城中擠滿傷員,瘟疫流行,費希特的妻子參加了照顧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傷寒并傳染給費希特。費希特夫婦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費希特不贊同康德對于物自體存在問題的論述,這種將表象與物自體分離開來的體系將不可避免地導向一種懷疑主義。一個嚴密的哲學體系應該是象笛卡爾那樣,從一個最高的明確無誤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原理出發(fā),按照其內在的必然性,以嚴明的邏輯推理出來的系統(tǒng)。經過休謨提出的問題,物到理智之間的過渡存在一個邏輯上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見,也就是只有唯心主義才是可能的。但我們應該拋棄物自體這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絕對自我的概念。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識中的先驗要素。這種自我意識提供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jù),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jù)和先驗的源泉,也就是認識論和知識學中的最高根據(jù)和出發(fā)點。這里他將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并給予了自我一種相當高的地位,賦予了自我創(chuàng)造性行動的可能。他的學生叔本華評論他勇敢地將認識問題歸之于理智直觀,徹底取消了物自體,是一種絕妙的靈感。
在費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學基礎》(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任何客體的自我意識,它的必要條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體存在。這些(其它)客體共同影響并召喚起每個單個個體其自身的自我意識。這個觀點是由他的認識論(Grund lage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識的科學)所延伸出來的,他證明了每個自我的意識產生依賴于每一次它對非我的把握(用費希特的話說,就是自我設定非我)。由這些觀點所導出的我/自我之間的差異(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與自我相對立)最終發(fā)展成了費希特的認識論(絕對自我,自我設定自己本身)。
費希特以自我意識,或精神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作為解釋經驗的唯一源泉。自我意識,或精神自我是自己設定自己的存在。絕對自我,或上帝是精神世界的命令,它是個體自我(有限自我)的原因。感覺世界和獨立客體(他們也由絕對自我設定)是"非我",或者說是在與自我的精神斗爭中使自我獲得意義的自我的對立面--外在世界。像康德一樣,費希特也相信內在精神的價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責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費希特出生于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拉梅諾。父親是織帶子的手工業(yè)者,家境貧寒,9歲時得到鄰人的資助開始上學。1774年進波爾塔貴族學校,課外讀過該校禁讀的G.E.萊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學,1781年入萊比錫大學神學系,接觸過B.斯賓諾莎的哲學。1788年因經濟困難,棄學赴瑞士的蘇黎世當家庭教師,結識了當?shù)乜耧j運動的代表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萊比錫,計劃創(chuàng)辦雜志未成,再任家庭教師,并開始研究I.康德哲學。1790年,他結識了德國著名詩人克洛普施托克的侄女約哈那(JohannaRahn)并被她深深吸引,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同年,他開始研讀康德的著作,這對他后來的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為了讓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學寫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lián)系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啟》(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康德讀后大加贊賞,不僅贊助出版了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fā)表了,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于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后康德澄清了事實并公開贊揚了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3年再去蘇黎世,被任命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并結識了平民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等進步思想家。
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并完善他的哲學體系。此后他陸續(xù)發(fā)表了《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然法學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系》等。1798年,在他擔任《哲學雜志》責任編輯的時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懷疑論的來稿,雖然費希特不贊同作者觀點,但由于他堅持出版自由,還是將此文發(fā)表。這篇文章后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攻擊費希特是個無神論者。費希特在耶拿大學的課程一開始非常受學生的歡迎,但是后來,學生批評他過于清教主義,教師認為他不夠虔誠,最終,被迫于1799年離開耶拿遷居柏林。 1806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費希特擔負起宣揚愛國主義的任務。1807年,他回到法軍占領的柏林,發(fā)表了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時倡議建立柏林大學。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費希特擔任第一任校長。1813年柏林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城中擠滿傷員,瘟疫流行,費希特的妻子參加了照顧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傷寒并傳染給費希特。費希特夫婦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費希特不贊同康德對于物自體存在問題的論述,這種將表象與物自體分離開來的體系將不可避免地導向一種懷疑主義。一個嚴密的哲學體系應該是象笛卡爾那樣,從一個最高的明確無誤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原理出發(fā),按照其內在的必然性,以嚴明的邏輯推理出來的系統(tǒng)。經過休謨提出的問題,物到理智之間的過渡存在一個邏輯上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見,也就是只有唯心主義才是可能的。但我們應該拋棄物自體這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絕對自我的概念。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識中的先驗要素。這種自我意識提供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jù),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jù)和先驗的源泉,也就是認識論和知識學中的最高根據(jù)和出發(fā)點。這里他將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并給予了自我一種相當高的地位,賦予了自我創(chuàng)造性行動的可能。他的學生叔本華評論他勇敢地將認識問題歸之于理智直觀,徹底取消了物自體,是一種絕妙的靈感。
在費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學基礎》(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任何客體的自我意識,它的必要條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體存在。這些(其它)客體共同影響并召喚起每個單個個體其自身的自我意識。這個觀點是由他的認識論(Grund lage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識的科學)所延伸出來的,他證明了每個自我的意識產生依賴于每一次它對非我的把握(用費希特的話說,就是自我設定非我)。由這些觀點所導出的我/自我之間的差異(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與自我相對立)最終發(fā)展成了費希特的認識論(絕對自我,自我設定自己本身)。
費希特以自我意識,或精神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作為解釋經驗的唯一源泉。自我意識,或精神自我是自己設定自己的存在。絕對自我,或上帝是精神世界的命令,它是個體自我(有限自我)的原因。感覺世界和獨立客體(他們也由絕對自我設定)是"非我",或者說是在與自我的精神斗爭中使自我獲得意義的自我的對立面--外在世界。像康德一樣,費希特也相信內在精神的價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責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