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議論文 >

議論文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嗎?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于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于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伤詈筮€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么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chuàng)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chuàng)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么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chuàng)網這樣能發(fā)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距離二戰(zhàn)將近六十年的今天,大部分國家都在尋求和平,尋求安心的發(fā)展,可是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卻在不斷的惹起紛端,稍微觸犯了他們自身的利益,便不斷的以強權欺壓,與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道而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是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精華所在,無論是生活中為人,還是國際中處理事務,都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思考方式,至少受益的國家也不在少數。而美國一些霸權國家,本該積極維護世界的安定卻打著為了世界的安定,招搖撞騙,強權欺壓,將聯合國置之度外,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企圖謀取大量不義戰(zhàn)爭之才也是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公然繞開聯合國安理會直接轟炸科索沃,直接削弱了聯合國維護和平的能力,也是給世界的人民一個最為顯目的警示,是值得這些國家的人們深深的深思,到底有沒有將別人不愿意承受的強加于別人。

乃至現在,前陣子發(fā)生的烏克蘭事件,在歐盟的軟硬兼施希望烏克蘭加入的情況下,烏克蘭極端的分子不斷挑起事端,俄羅斯一面竭盡所能拉攏,原因也就是烏克蘭的500多公里的防線一旦歸歐盟所有,那么俄羅斯的導彈將會被大大的削弱,這么迫切的條件下,俄羅斯也不得不出動軍隊。所以歐盟與俄羅斯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烏克蘭人民的身上,烏克蘭國家成為了大國權勢之間的炮灰,導致最后國家分裂,苦不堪言。想一想,像烏克蘭這樣的國家世界又何嘗少呢?

如果大國之間愿意用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原則,那么這些紛爭,這些動亂恐怕就不會發(fā)生,如果我們能夠以倆次世界大戰(zhàn)帶來的慘痛的代價而警示,我們就更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們懂得珍惜生命。那么我們必須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為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并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墩撜Z》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快樂。

——后記

將心比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與人相處,民族與民族相處,國家與國家相處,都需要將心比心,這樣人們才可以和睦相處,民族與國家才會得到和平。

眾所周知,美國是受恐怖助于威脅最大的國家,基地組織為何要與這個世界上經濟水平軍事水平最發(fā)達的國家唱對臺戲呢?是基地組織為了錢或別的利益才有與美國斗爭的野心,還是美國自己因為一些事而激怒了別人?

從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一段話中我們可以明白為什么美國是恐怖組織襲擊的首要主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發(fā)達國家將戰(zhàn)爭帶到中東地區(qū),讓中東地區(qū)常年戰(zhàn)亂。

最近新聞報道了本拉登被殺的事實,本拉登死了,恐怖主義就會消失嗎?我認為不會,美國如果總是將己所不欲的戰(zhàn)爭施于別人,那么反抗者就會越來越多,他們自己也永遠擺脫不掉恐怖主義的威脅。

世界上還有很多發(fā)達國家將自已所不欲的東西強加給一些發(fā)展中國家。

發(fā)達國家一邊喊著保護環(huán)境減少污染,一邊卻又在一些小國家建造重污染的工廠。在這時我真想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名言翻譯成各國的語言,然后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們的總統(tǒng),來喚起他們的仁愛之心。

或許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之深,中國人最懂著將心比心。

自從長達數年的抗日戰(zhàn)爭和內戰(zhàn)終結之后,中國幾乎沒有發(fā)動過別的戰(zhàn)爭,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因為他們知道戰(zhàn)爭的痛苦和艱難,他們最懂將心比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中國贏得了和平發(fā)展的大好機遇。國力增強,中國人能夠在國際社會中揚眉吐氣。在釣魚島事件之后,激起過中國人民的憤怒。但是當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國人又慷慨相助。贏得了日本人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贊譽。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做什么事都要將心比心,這樣才可以得到別的尊重。我們將孔子的精神發(fā)揚廣大,才能在這個世界屹立不倒,才能千古流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品格,可是很多人卻沒有這種高尚的品格,有些人卻為了這種品格犧牲了許多。

東晉大臣庾亮,有一匹很兇的馬,有人讓他賣掉,他卻說:“我賣掉了它就會有人買它,那樣會傷害它的新主人。難道因自己不安全就要嫁禍他人嗎?”庾亮的所言就體現了這種高尚的品格。他沒有因為自己會受到傷害就將這種傷害轉移給別人,而是將危險留給自己,他的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質應該讓我們感到敬佩。

與他不同的是莊子筆下的一個“魯侯養(yǎng)鳥”的寓言:某海鳥停落在魯國城郊外,魯侯以為它是只神鳥,令人捉住他,以非常豐盛的宴會來歡迎它,對它比對神還好,可是他的熱情卻讓這只鳥惶恐不安,不吃不喝三天,最后死去了。魯侯對待這只鳥就沒有想到這只鳥真的需要什么,他并沒有想到這是只普通的海鳥,它所需要的只是能夠讓它填飽肚子的食物和自由飛翔的地方。魯侯用他自己認為好的方式最終害了這只普通的海鳥。從魯侯的這個故事我們就該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待別人是否也是這樣,不弄清別人需要什么而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們應該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禹同樣擁有著這個高尚的品格,他因為自己的親人,朋友和鄉(xiāng)親著想,怕因為洪水而失去生命,離開自己剛結婚的妻子,率27萬人治水,夜以繼日進行疏水工作。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經13年奮戰(zhàn)終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業(yè),他都江堰宏偉的業(yè)績造福了千千萬萬的人們,世世代代的成都人都受到了他功業(yè)的庇佑。

當戰(zhàn)國的白圭與孟子談論起治水的時候,白圭說:“讓我來吧,我一定比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水流到別國不就完啦,省事多了。”然而他只看到了對自己的益處而忽視了對別人的不利。他沒有想到當洪水流到別國時別國人民的苦難,他沒有像大禹那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自私他完全沒有考慮到別人。他沒有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種品格,也是當今社會的許多人所缺乏的,我們應該將孔夫子的這句話時刻記在心里,提醒自己,應該怎樣做人,這樣才能終身行之。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