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然而13歲的我,心中總有揮之不去的憂愁。由于長期疏于學業(yè),我的成績一直在低處徘徊。盡管在眾人面前我總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卻有難言的苦澀。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學樣聰明!
然而,那一堂極其普通的語文課,卻無意中顛覆了我對自己的認識。
那堂語文課,講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五,又是下午第一節(jié)。很多同學都埋著頭,用課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熱混雜著少年的汗味彌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樹似乎懶得再搖曳,蟬兒卻很高調地重復著昨天的老歌;遠處傳來繁忙的市音,隱隱約約,嘈嘈雜雜……
也許只是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悶,年輕的語文老師說:“我請一位同學談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這樣吧,劉斯偉同學,你來說說。”我沒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遲遲疑疑地站起來。周圍有竊竊的笑聲與私語。
我的心,因為那些輕蔑的話語而猛烈地跳動,手不自覺地攥緊了。我真想沖那些自以為是的同學說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說不出來,只是下意識地低頭,再低頭,想把自己滾燙的臉,埋進深深的臂彎。
我當時的樣子,一定很窘迫、很無助。語文老師輕輕地走到我旁邊:“劉斯偉同學,是不是不舒服?”老師側著臉,關切地看著我。我搖搖頭,雙手很奇怪地卷著書角,然后展開,再卷起,好像一點點鋪排著內心的局促、不安……
老師幫我把書角展平,指著那篇文章說:“你好好想想,感覺到了什么?”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只是幾句話而已,語文老師卻很欣賞地說:“說得好!朱自清的文章,本文是在捕捉大自然的美麗,借景抒情。”他輕輕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寫景的優(yōu)秀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這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我定定地看著老師走向講臺的背影,滿心的喜悅里夾雜一絲疑慮,“老師說我挺有悟性的!老師真的是這么說的!可老師這是在鼓勵后進生嗎?也許……”
接下來欣賞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我凝視著這篇文章,用心感受著畫意。我敢說,我從未這么專心地上過課!老師先請后排一位同學談觀感,那同學只說語句有點乏味。老師微笑地點評:“朱自清寫的雖只是父親的背影,卻事實上寫的是他對父親的思念。父疼子,子愛父,的父子情深。”
那個那天,我興沖沖地上網(wǎng),下了背影的課件和分析。準備好好的消化消化。
我告訴父親,這是語文學科的參考資料。父親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點點頭,什么也沒說,只是看了看資料,若無其事的走開了。
我開始了一個人的戰(zhàn)爭,和自卑作戰(zhàn),和惰怠作戰(zhàn)。我還一遍遍地為自己勾畫未來的藍圖。越來越多的人真誠地用“陽光”、“自信”、“上進”這些詞來形容我。
終于,我開始進步開始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