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jié)果離目標(biāo)越來越遠(yuǎn)。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zhàn)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痹唬骸拔嵊枚唷!背荚唬骸坝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
戰(zhàn)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fēng)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jì)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yuǎn)?!闭f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yè),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quán)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qiáng),動不動進(jìn)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yè)的目標(biāo)越來越遠(yuǎn)!”
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xí)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