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刺捐媽媽教小刺稠用背上的硬刺背果子。小刺謂看到一個圓圓的大西瓜,用手推很省力,可刺稠媽媽堅決不允許,原因是“我媽媽可沒這么教過我”。這頗似在傳統(tǒng)的“師傳生受”的教育思想影響下,用“注入式”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一種畸形心理—只因為刺謂外婆沒教過刺稍媽媽用手去推西瓜,所以也絕不許小刺謂這樣做。 今天,我們的許多學校正重復著同樣的故事:“小刺謂”們用還未堅硬的倒刺背著沉重的“大西瓜”,艱難地向前爬動。想用手推嗎?不行,“我媽媽可沒這么教過我”。再說,你小小年紀,背得沉一點,還能練練勁兒呢!古人尚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何況你呢?想想人家愚公…… 相反,在美國的一所學校的課堂上,卻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有位教授讓學生用一氣壓計測量樓的高度。
他的本意是讓學生用氣壓計剛量,可有一個學生想出了許多新奇的方法,偏偏不用氣壓。教授把這位學生找來,不足簡單地做一通“思想工作”,然后讓他用氣壓去量,而是耐心地問:“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說:“多得很。我可以把氣壓計拴在一根繩子上,從樓頂順下來,再側(cè)量繩子的長度;還可以把氣壓計送給樓房管理員,讓他告訴我樓房的高度……”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這樣的學生如果出現(xiàn)在我國,會使絕大多數(shù)教師怒發(fā)沖冠,覺得該生是故意抬杠、嘩眾取寵,因為“我媽媽可沒這么教過我”。不是說我們的教師對學生多么簡單生硬,而是說他們太愛用自以為“細無聲”的“小雨”去滋潤那些想用自己的根汲取水分的“幼苗”了。但是,僅用“我媽媽教過的”去解決問題,卻從不敢創(chuàng)新,科學事業(yè)如何發(fā)展?人類怎能進步?據(jù)說,近年來,中小學生的科技活動瀕臨危機,全市的小發(fā)明展覽僅僅是一些改進了的黑板擦兒、臉盆架等,可憐巴巴地等候參觀。許多報刊發(fā)出了“未來科技之星何處尋覓”的呼喚。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學方法的守舊,肯定是其中之一。
我國的一位教育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用粉筆在黑板上點一個點兒,問剛?cè)雽W的孩子這是什么。有的說“是一顆綠豆”,有的說“是打子”,還有的說“是老鷹的眼睛”……而拿同樣的問題問小學畢業(yè)生,他們只會一個一個地往上增加語法成分:“這是一個點兒”,“這是黑板上一個國圓的粉筆點兒”……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僅僅是小學畢業(yè),人最寶貴的想像力已經(jīng)被禁錮到如此地步!這充分說明,當今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已經(jīng)嚴重地阻礙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我們不得不發(fā)出久已被人們遺忘的呼喊—“救救孩子”! 要想教好學生,并不是僅憑“嘔心瀝血”就能做到的.當今,全世界面臨科技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驚人。未來的文盲不是指不識字的人,而是指不能自己接受并運用新知識的人。
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育要進行改革,其艱難可想而知。因為我們的“刺稍媽媽”就是被“刺謂外婆”從小“注”到大的,“刺謂外婆”或許也曾說過“我媽媽可沒這么教過我”。這就需要“刺謂媽媽”們具有相當?shù)挠職?、魄力和?chuàng)新精神?! ⌒〈躺缘囊?ldquo;推”,給了我們很大啟發(fā)。請教育戰(zhàn)線的“刺謂媽媽”盡快幫助“小刺謂”找到自己運走“西瓜”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