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壯哉,興國園!”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當我站在興國園的正門口,不禁脫口而出,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興國園精致小巧、古樸典雅,它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繁華的江陰小城中,恍如世外桃源。
興國園鬧中取靜、玲瓏精致、花木繁多,在江陰家喻戶曉。它坐落在中山南路,依傍南街一側,已經(jīng)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了。在那里走上一圈,會讓你身心愉快,坐一坐,品品茶,那便更是一件雅事了。
站在公園飛檐翹角的牌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正中央的牌匾上那三個入木三分、剛勁有力的繁體燙金大字——興國園。那古韻悠揚的牌樓由四根玉白色的石柱撐起,中間的石柱上用綠色大字刻著一副對聯(lián):文峰無語靜觀青山依舊大江東流,硯池有水難抒要塞風云古城滄桑。是啊!在江陰這塊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已無人知曉了。飛檐立柱互相依托,石青色的牌樓頂和朱紅色的懸梁互相輝映,端莊典雅,氣勢非凡。
從右邊側門信步走入公園,伴著鳥鳴聲,就來到了善政橋?;野咨氖瘶?,像一條寬寬的白玉腰帶,系在小河柔軟的腰間,又似彎彎的月亮,浮在水中,與橋下的倒影組合成一個美妙的圓形,象征著團團圓圓,美好圓滿之意吧!橋上的石板路已被游人的足跡打磨得珠圓玉潤。橋面上還有一朵清秀的石雕花,橋欄桿的兩頭也有四塊雕花,狀似祥云,摸上去光滑極了,仿佛不是石頭,而是一匹光滑的面料,為這座本來普普通通的小橋平添了一絲古色古香。站在橋上,憑欄遠眺,南面是一池寧靜的河水,兩旁是楊柳依依,河水清澈見底,綠得透亮,似一條綠綢子,如一塊無瑕的碧玉。偶爾有幾片落葉飄到河面上,頓時,平靜的河水泛起了小小的水波,好像一個個小酒窩。
環(huán)顧四周,另一座小橋與善政橋遙遙相對,四周的樹木各有風姿,有的碧綠依然,有的微微泛黃,還有的火紅似火,也不比那艷麗的花兒差。
走下橋頭,循著彎彎曲曲的小徑,一路前行。兩旁亭紅柱黃,藤蘿翠竹點綴其間,勝似仙境,我真希望它能長一些長一些。
小路忽然一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掩映在綠樹翠蔓之間。坐在小亭中,透過書的縫隙,就能看見一座挺拔高大、古樸雄渾的寶塔,就如一位擎天巨人坐鎮(zhèn)興國園,再瞧瞧,又像一支古舊的笛子,閉目凝神,仿佛聽到了悠揚的笛聲。
這寶塔就是興國塔了。它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是太平興國教寺的七級浮屠。幾經(jīng)興廢,古塔猶存,距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嘉慶年間,塔內架木及頂毀于火災。1925年1月26日,直奉軍閥混戰(zhàn)時,奉軍發(fā)炮擊中殘塔頂部,塔的最高三層被削去大半,僅剩西南半側,成為鋼筆尖形。
一路小跑,來到塔旁。塔的周圍環(huán)繞著雕工精美的石制欄桿,像忠誠的衛(wèi)士守護著興國塔。塔身由一塊塊青石磚壘成,顏色似鐵,別具一格。只是經(jīng)過風雨滄桑的洗禮,那石磚難免有些殘破了。塔身七層八面,每一層都刻著精致的圖案,風格相仿,又各有特色。每一層都有四扇木制的們,錯落相間。門邊的花紋精美整齊,讓整座塔看上古樸壯美。透過縫隙向里望,黑洞洞的,隱約閃現(xiàn)令人陶醉的雕花,只可惜全都積上了厚厚一層灰。
舉目四望,寶塔如擎天一柱,直插云霄。塔頂殘缺不全,東面的三層毀于戰(zhàn)火,西面的三層巍然屹立。整座塔沐浴在陽光下,如一支飽蘸墨水的鋼筆,書寫江陰的滄桑歷史和明日輝煌;又像一位鋼鐵巨人,守護江陰的繁華寧靜;更像一只雨后春筍,顯示著江陰的蓬勃生機。塔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與真正的寶塔連成一線,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漫步在公園,朱漆小亭,掩映樹間;秀麗假山,狀如屏風;彎彎小橋,橫跨河面;叮咚流水,聲似樂曲……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引無數(shù)游人舉起相機留念,或駐足觀賞,不舍離去。
朱墻青瓦、飛檐立柱、亭臺樓閣、古塔挺立……我好像走入了仙境一般,沉醉其間,流留忘返。“美哉,興國園;壯哉,興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