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寫完了就想放blog里低水平自娛自樂完了,后來覺(jiao三聲)著不貼出來給綠友看看也挺冤的,萬一要有人有共鳴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陽光進來,視線從電腦屏幕前移開,感覺不到視線中是臨近黃昏時的那種“窗外”。一個下午的閱讀讓一部名著的最后幾章印于又一個平常讀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禮》——很早就被這個書名吸引,知道這肯定是個“很好很強大”的作品。著手開卷閱讀卻是因為此書是我計劃中一個必讀的任務(wù)。故事在兩個年代穿插進行,一是抗戰(zhàn)前后的民國時期,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來源于真實的曾經(jīng)的生活。下面這段文字是該書的官方總結(jié):“全書五十余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nèi)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jié)構(gòu),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xiàn)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fēng)情和充滿矛盾的現(xiàn)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回腸蕩氣,余韻繞梁。”這個總結(jié)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點兒“中央”了。在這個高度概括的鮮明旗幟下,俺再總結(jié)一個“地方”的哈。頭幾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線外,還對中國穆斯林的由來、傳統(tǒng)、習(xí)俗,以及民國年間老北京的風(fēng)貌,韻味甚至風(fēng)味食品都進行了深入描寫。尤其是對老北京東來順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內(nèi)行專業(yè)的描述直讓我想飛回北京,甚至是飛越大半個世紀的時間,直接前往幾十年前的那個東來順。除去對貫穿始終的對玉器行當(dāng)?shù)木钪v述外,這些對文中各行業(yè)的細節(jié)描述,也如出自業(yè)內(nèi)人士之手一般??催^后就是一個字兒:贊!不過讀到中后部分時,本讀者確實也因為八十年代主流文學(xué)特有的帶一點兒說教,并且啥事都有點兒小煽情的講話方式而覺得有那么一點點兒小乏味。這大概是因為本人歷來就不是那么喜歡讀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傷之類的東西。然而,這小乏味并不能攔著我喜愛這部巨著。并且,看到后面幾章時,先前的那一點點兒小乏味也自己個兒消失了。這出悲劇在最后幾個章節(jié)真可謂是越演越悲,悲得連作者在寫她的時候都止不住淚水,心絞痛一次次發(fā)作……本人屬于那種看恐怖片都能看樂看開心的類型,而《穆斯林的葬禮》令我這樣的人員都幾度眼睛濕潤。倒不是說這部作品擅長“賺取”眼淚,而是所有讀過她的人都會被她觸到內(nèi)心深處最本質(zhì)的東西,那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變換,意識形態(tài)的更迭,都不會被絲毫改變。但具體這種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說不大清楚哈。凡偉大的作品都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所以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我想,大概正是因為她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參透人性中這些說不清楚的共同之處吧。通篇文字中,一家兩代人兩條故事主線交替進行,最后合為一處。而兩條主線銜接處并不生硬,而是讓人感覺像是在看電影。能讓讀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寫出這種故事的作家當(dāng)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給全書收尾的后記中,作家霍達向讀者們詳談了故事的背景,寫作過程和對文學(xué)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觀點令本粉絲由衷欣賞和佩服。
摘錄幾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學(xué),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作勢,也容不得污穢、骯臟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誠與否是瞞不過任何人的眼睛的,我歷來不相信懷著一顆卑劣的心的人能寫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筆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間曾經(jīng)有過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覺得人生在世應(yīng)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因為他畢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對自己的心靈的冶煉過程,他畢竟經(jīng)歷了并非人人都能經(jīng)歷的高潔、純凈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讓人看見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須真正理解‘歷史無情’這四個字。誰也不能改變歷史、偽造歷史。”一整部書,五十萬字,一家兩代那么多主角,所有這些都是為牢牢寫出一個“情”字。從古至今,很多偉大的作品從開篇到結(jié)束也都是在圍繞著這個字。其實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這種東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讀過此書后,似乎俺又有點兒小動搖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