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覺得,“復興”是個沉重的詞匯?你這樣認為嗎?如果你點頭了,那么我問你:怎樣才算不沉重呢?高喊愛國卻整天無所事事很輕松吧?義憤填膺地高舉“保釣”的牌子不沉重吧!
當然,高喊愛國,高舉“保釣”沒有錯,但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近十四億人口的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所需要的,不只是此類的豪情壯舉,更多的,是付諸于此的行動。“復興”便是承載所有的載體。
縱觀中華歷史,秦始皇為求專治“焚書坑儒”,大清的“文字獄”又埋沒了多少刻苦求學的人才?看諸子百家爭鳴,曾經(jīng)唐宋詩詞盛世,曾經(jīng)輝煌世界的東方文明,朝朝夕夕的積累,毀于一念。
想想一百多年前被踐踏在日寇鐵蹄下的民族尊嚴,痛心疾首吧!心懷仇恨吧!覺得日本人該遭天譴吧!我也這樣認為,可事實,是這樣嗎?
清政府一味的忍讓妥協(xié),“倔強”地遵循他們所信奉的“原則”,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你了解多少,又清楚多少?
自古以來,戰(zhàn)爭以人為本。人,咱們不缺,可人才,咱又有多少?像日本那些資本主義國家,所不及清朝人口眾多,但人家重視教育?。?shù)量上,人家確實不如咱;可質量,人家落咱一個太平洋!再看秦始皇“焚書坑儒”、大清“文字獄”,若是明君,豈能意氣用事?
沿著歷史的長河順流而下,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東方的土地上涌起了一批先進的愛國主義者:他們信奉馬克思主義,崇尚列寧思想,用自己的力量解救中國于水深火熱;他們領導有方,帶領新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共同創(chuàng)造嶄新篇章。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共產(chǎn)黨!
在黨的英明領導下,新中國的前景日漸光明,文化、政治、經(jīng)濟、科技,無一不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教育,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知識。
因為有了知識的充盈,中國人,錢學森制造了原子彈,發(fā)射了東方紅,袁隆平培育了雜交稻,莫言獲得了諾貝爾。
知識是生活的源泉,是的,十幾歲的少年不會制造原子彈,不會發(fā)射東方紅衛(wèi)星,不會培育超級雜交稻,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但我,我們,是建設祖國的后備力量,我們正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也許有人會說:“你”算什么。事實確是如此。“我”只能是我自己,一個人,但中國幾億青少年,幾億個“我”。復興中華,還沉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