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三作文 >

勿以成敗論英雄

千古世界,英雄輩出:有替父從軍的女中豪杰花木蘭、穆桂英,也有殺秦王嬴政不成潛心攻讀兵法的張良、張子房……他們可以說都是成功者,但“何以成敗論英雄”?一邊是陰險狡詐而成功的劉邦,一邊是武功過人卻失敗的項羽,究竟誰是英雄?我認為英雄與否,得看一個“義”字。

要我說,與項羽相比,“義”字便是劉邦所缺少的東西。有人說項羽曾經(jīng)拿劉邦的父親當 人質,這是不義之舉。其實不然,項羽之所以這樣做純屬形勢所迫。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殺了他的親兄弟,然而現(xiàn)在人們仍然都說他是個好皇帝,這是 因為當時李建成與李元吉想謀害李世民,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他不得已而殺死,同樣,項羽拿劉邦的父親當人質也是情勢所逼?;剡^頭來再說劉邦, 劉邦曾經(jīng)在危險的時候把父親、妻子、孩子統(tǒng)統(tǒng)拋棄了,這并不是因為劉邦怕他們連累自己罷了。這種陰險毒辣、喪盡天良、泯滅人性的手段也只有*功分子能與之相媲美了。

項羽從不狠心丟下跟隨自己的人,到了“四面楚歌”之時,他還每時每刻保護虞姬,不肯放下這個別人看來是包袱的愛人。最后虞姬自殺而亡的時候,一向堅強的楚霸王也心如刀絞,傷心欲絕。而劉邦這個小人,一次戰(zhàn)敗逃亡的途中,坐在車上嫌車跑得不夠快,甚至能狠心把自己的親生骨肉踢下車去。隨從把孩子抱起來,他又要踢,這怎么能算英雄呢?

可能戰(zhàn)爭或多或少都會扭曲人的本性,有可能我們把英雄放在戰(zhàn)爭這一特殊環(huán)境中進行比較會有失偏頗,那我們就來看一下,戰(zhàn)爭后的劉邦是否成為了一位仁義之君呢?事實正好相反。劉邦建立牢固的漢朝政權后,便開始殺戮有功之臣,早把“丹書軼卷”上的“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勵,國乃滅絕”的誓言忘于腦后。斬齊王韓信,殺梁王彭城,誅淮南王英布,還揚言“非劉氏而王王,天下共擊之”。當劉邦榮歸故里時,有人作詩諷刺曰: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感慨大風詩?;搓幏唇幽碜?,更欲多求猛士為?

與之相對的是兩千年過去了,無數(shù)人寫了無數(shù)篇詩文紀念項羽,其中李清照的那首詩至今仍廣為傳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孔子曰:“有認有義者,謂之君也。”真正的英雄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仁義之心。勿以成敗論英雄!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