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初二作文 >

屬猴說猴

在我國有關(guān)猴子的故事和傳說,首推童叟婦稚皆知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修煉成真正的火眼金睛,神通廣大,超凡變幻,通靈豪邁,以及為民除害,忠心護(hù)主,不畏強(qiáng)暴,勇于請命倍具良知,是吳承恩筆下最為出彩的獸與人性的完善結(jié)合。由此改編成的戲曲、說唱、雜耍、影子戲等不勝枚舉。最有意思的是孫大圣被安上緊箍后,從此叛逆之情稍有萌發(fā),便在師傅唐僧的念念有詞頭痛難忍中湮沒殆盡,悲哉!千年修煉之靈氣竟受掣于幾句空詞,何理之有?再則大帝以“弼馬溫”之馬廄官以示安撫,考其來歷經(jīng)臺灣史學(xué)掌故家蘇同炳先生從《馬經(jīng)》中找到,曰母猴之月經(jīng)流到草料上,馬吃后可“辟馬瘟”取其諧言也(是蘇先生所撰《弼馬溫釋義》)。有此掌故所以栓馬樁上常雕以石猴,寓意馬栓得牢,管得好,圖吉利。有懸念的是吳承恩把老孫錯判為雌的,怕是落筆一時疏忽,或是神話小說大師的超人想象力。

京劇真假美猴王集武打中之獨、群舞之大全,臉譜油彩是末角最精美的夸張,通過演員的臉部顫動,嘴角的收縮牽拉,加上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舉手投足,極具猴兒的活潑、機(jī)靈,把猴子的個性刻劃得惟妙惟肖。六小齡童父子演猴戲最具魅力,舞動的金箍棒(獨特的道具)寒光襲人,左右前后甚至在頭頂飛舞,襯托出功力無比,既有功夫的觀賞性,更具威武的感染力,深得孩童的喜愛,大人們亦不例外,尤其是老外。

孫猴子的形象是天津泥人張、北京百塑湯和廟會上吹糖球人的傳統(tǒng)典型題材,或金雞獨立,或散行架勢,或手托猴腮,都極具誘惑欲,人見人愛。猴子天生膽小,見血膽顫驚嚇不止,故有“殺雞給猴看”(俚語),“山中無大王(指虎)、猴子坐正堂”(警示語),“沐猴而冠”(戲謔語),“樹倒猢猻散”(警示語)。猴面鳚(生肖魚)是海底世界的觀賞族。廣西傣族家養(yǎng)訓(xùn)化的猴幫看家,甚至帶孩子,乖巧伶俐;民間耍猴中常見的有猴子騎山羊、走鋼絲和頭戴禮帽,隨著班主的鑼聲向圍觀者鞠躬行禮乞討,雜技演出中缺不了各種猴子的劇目;猴族近年一大喜慶就是圓明園大水法十二生肖中的猴首,被八國聯(lián)軍擄去百多年后重返故里,但還有八種至今流落異鄉(xiāng),不知何年再聚首。古書上說的“猓然”辭書上有的說是猴,有的稱為猿,莫衷一是,猿猴在我國古代不分之故,有詩為證,李白的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三峽未見過猿只有猴)。

吉羊(祥)靈猴雙臨喜,福祉(至)祿茂萬家春。春光無限好,華夏新桃俏,祖國沐浴在和熙明媚的陽光中,百業(yè)興旺,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猴兒蹦跳,又是一個好年景。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