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經(jīng)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jīng)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冉有曾告訴過孔子:“不是不喜歡你講的道理,就是實行起來力量夠不上呢?!笨鬃诱f:“力量夠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來,也還罷了;可是你現(xiàn)在根本沒想走!”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個痛快人,孔子曾說他三言兩語就能斷明一個案子。有一次,孔子開玩笑地說:“我的理想在中國不能實現(xiàn)的話,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著我的準是仲由了?!弊勇樊斄苏妫銡g喜起來??鬃訁s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沒有什么可取的了!”這就是子路的脾氣??鬃訉λ麄冋f的話,都是對癥下藥.
孔子對其他弟子也同樣有中肯的批評。顏淵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為顏淵太順從他了,便說道:“顏回不是幫助我的,因為他對我什么話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張全面發(fā)展的,如果單方面發(fā)展,他認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種用處的器具了,所以說:“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樣?!笨墒亲迂暰陀邢萦谝黄膬A向,所以他就批評子貢說:“你只是個器具?。 弊迂晢柕溃骸笆裁雌骶吣??”孔子說:“還好,是祭祀時用的器具。”意思是說,從個別的場合看來,子貢是個體面的器具,卻沒有注意到全面的發(fā)展。
孔子注重啟發(fā),他善于選擇人容易接受的機會給予提醒。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發(fā)憤求知,我是不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鉆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難的時候,我也不會引導他更深入一層。譬如一張四方桌在這里,假使我告訴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點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會再向他廢話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來的想法上更進一步。子貢有一次問道:“一般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不夠?!弊迂曈謫枺骸澳敲?,一般人都不喜歡這個人呢?”孔子說:“也不夠。要一切好人都喜歡他,一切壞人都不喜歡他才行?!笨鬃右渤3R宰约禾撔牡陌駱觼斫逃茏印Kf:“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什么的,我不過是喜歡古代人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很勤懇、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說:“三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就準有我一位老師?!边€說:“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來問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們提的問題弄清楚,我盡我的力量幫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xiàn)在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