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樣的一個題材在中國是注定要引起重視的。在中日關聯(lián)日趨緊張的這天,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形勢下,中國人民必定要進行反擊。影片《東京審判》在此時推出,能夠說是應天理、順民意。
對于《東京審判》,網民們愿意將它稱為“第一部民間主流史詩大片”;而導演高群書喜愛用“新主流”來稱呼這部電影。因此,他說:“要像《萬歷十五年》一樣,展現(xiàn)一段有關亞洲,有關中國不容遺忘的真實歷史。”就正因是真實的,是歷史的,因此,僅用電影的標準來評價它已不足矣!
對于生活在這天的人來說,對六十年前的那場審判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教科書的說上,甚至教科書上也語焉不詳。以往反映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國產影片雖然并不少,但很遺憾的是,我們的電影人似乎對戰(zhàn)爭的興趣要大得多,而對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zhàn)犯的那場正義審判卻缺乏關注。相比起來,表現(xiàn)另一場對二戰(zhàn)戰(zhàn)犯審理工作的影片《紐倫堡大審判》卻早在1961年就被搬上銀幕,直到21世紀的這天,“東京審判”才被拍成電影,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總算填補了一個空白。因此,《東京審判》就應有著重要的歷史好處的。
綜觀全片,很明顯,導演的首要目的顯然是想向觀眾展現(xiàn)出東京審判的歷史面貌,就反映的歷史場景的廣闊性和題材的重大性來說,本片具有了必須的“史詩”意味。因此,不但在影片中完整復制了當年的法庭,還用超多篇幅表現(xiàn)當年對東條英機等甲級戰(zhàn)犯審判時的場景,包括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日本戰(zhàn)犯等眾多真實的歷史人物都一一在影片中亮相。于是,我們看到了梅汝王敖、向哲浚、倪征火奧、約瑟夫。季南、末代皇帝溥儀以及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等日本戰(zhàn)犯。影片還將法庭外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再現(xiàn)給了觀眾,比如,梅汝王敖為了作為次序與主審大法官據理力爭,為讓戰(zhàn)犯得到應有的懲罰,梅博士在投票前聲情并茂的陳述等。再加上片中剪入的很多珍重的記錄片鏡頭,更是把觀眾帶回了幾十年前,恍如身臨其境般,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影片給人的感覺并但是分。能夠說,在近兩個小時的時刻里,影片在再現(xiàn)當年庭審的場景上是基本做到了。
在還原歷史真實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幾場法庭審判戲中,大膽采用了美國“法庭片”這一類型片的諸多元素。于是,我們看到了在中國電影中難得一見的法庭交鋒場景:日本律師對法官資格的質疑、戰(zhàn)犯們或拒絕或狡辯回答質詢、證人的證詞、檢察官的舉證的。尤其是中國檢查官倪征火奧檢控日本戰(zhàn)犯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那一場戲,雙方在法庭上針鋒相對,應對土肥原賢二的沉默與板垣征四郎的狡辯,倪檢察官用自己的智慧與對方周旋,不但把板垣征四郎駁得啞口無言,還指東打西,摧垮了一向沉默不語的土肥原賢二的心理防線。攝影機鏡頭下,倪檢察官的機智與日本戰(zhàn)犯的無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外,在檢控東條英機等戰(zhàn)犯時,檢察長季南義正詞嚴地反駁日本辯護律師蠻不講理的辯護也是拍的酣暢淋漓,讓人大呼過癮。另外,所有的審判場景都是室內戲,但是鏡頭在運用上并不顯呆板,而是充分運用了推拉搖移的表現(xiàn)方法,再加上快速的剪輯,把法庭上的激烈交鋒表現(xiàn)的基本到位。
除了表現(xiàn)法庭上枯燥的控辯外,影片還增加了一條中國留學生肖南和當年的日本同學芳子等人的一段“三角戀”的感情戲。這一副線是為了反思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林熙蕾、朱孝天、曾志偉等港臺演員的加盟,也增加了影片的號召力。另外,由于片中絕大多數(shù)臺詞都是英語和日語對白,使得這部影片在必須程度上有了點“國際大片”的味道。
著名導演謝晉說:“這是一部每個中國人都就應看的影片。”
著名作家葉辛說:“只要買票去看的觀眾,就必須會喜愛。”
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說:“我感到很激動,必須要讓更多的人去認識這段歷史,去可這部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倪震說:“這部電影到達了能夠在電影藝術和電影政治文化層面上進行國際對話的水平。”
這是對《東京審判》最高、最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