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車都 > 觀后感 >

紀錄片觀后感1100字 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

在試圖透過想象來還原那場掠奪的時候,耳機里響起的是加勒比海盜的插曲。曲調(diào)雄渾豪勇,攪得人血脈賁張。但是當我想象當年英法聯(lián)軍耀武揚威的場面時,再輔以這首曲子就顯得如此諷刺。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大家對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對英法聯(lián)軍的控訴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滿正義感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做英吉利,一個叫做法蘭西”,足能夠令我們對雨果憑生敬意。

雨果在這一歷史場景中的表現(xiàn)之所以為人稱道,在我看來絕不僅僅僅是他所表現(xiàn)出的仗義執(zhí)言的正義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自我的祖國。也就是說,盡管他同樣是一名法蘭西公民,卻在法國軍隊犯下惡行的時候絲毫沒有護短之意,反而旗幟鮮明地指責自我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們不能不深究雨果此舉能夠帶給我們的思索。

我們在那里不妨做一個換位思考,如果當年入侵圓明園的也有一個中國(這個假設(shè)自然把圓明園假設(shè)到國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燒搶的罪行,那么中國人民是否會如雨果一般對中國軍隊犯下的惡行毫不留情地進行聲討與問責?還是因為所謂的民族自尊拒絕承認中國這種行為屬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號的強盜行為?中國人又是不是會在百年之后宣稱,如果當初中國不去侵略,那么那個被侵略國便難以走上現(xiàn)代化的國家進程?

如果你問我,作為被侵略國而去假設(shè)自我是侵略國,這種假設(shè)有什么好處。我的回答是這么一句疑問:中國歷史上自然有過極度煊盛的年代,也有過征服鄰邦的履歷,那么請問,中國歷史上在攻擊別國的時候,是否亦扮演過強盜,乃至殺手的主角?不要跟我說沒有,因為中國人也是人類,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凈的方外之人,中國人也有欲望,也會搶奪,也有犯罪的資質(zhì)。而且,中國的歷史并不僅僅僅有一個近現(xiàn)代史;我們不是經(jīng)常自豪于自我輝煌雄強的漢唐風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這些,實在是因為我不覺得我們僅僅記住自我受到的屈辱就夠了。因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歷史給我們一個掠奪他人的機會,我們便未見得不會轉(zhuǎn)變?yōu)檫@天我們仇視的掠奪者轉(zhuǎn)生。我覺得,倘若我們能夠在記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時,一并記住自我以前給過別人的屈辱,那么我們便有理由自信,我們那里是一個有良知的民族。

寫到那里務(wù)必補充的是,不難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與法國政府所期望的背道而馳。然而雨果仍舊能夠秉筆直書,這種做法實在需要勇氣。我們不妨再做一個假設(shè):如果當時的法國政府對文字管制極為嚴苛,如果雨果會因為他對法國軍政的批評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鋃鐺入獄,最后因為“躲貓貓”而慘死在監(jiān)獄之中,他還能夠拿出這樣大的勇氣來留下這段令中國人對其大生親近的文字么?為了正義,或許他仍舊會寫下自我的指責,但是否能夠發(fā)表出來呢?倘使竟能發(fā)表,又會有多少人響應(yīng)呢?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會被法國當局所消除湮滅呢?當然,我們就應(yīng)為雨果慶幸,因為上述假設(shè)在歷史上顯然沒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夠在這天仍舊令中國人為其勇敢正義而喝彩,恐怕不僅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展開更多